English

是拳头就要攥紧

1999-08-18 来源:中华读书报 □范希春 徐宝平 我有话说

市场垄断,集团化,已成为当今出版业发展的潮流。1998年,国际出版业发生了三次大的兼并活动:德国的贝塔斯曼集团斥资14亿美元收购了著名的蓝登书屋;英国的派尔森(pearson)集团斥资46亿美元收购著名的西蒙和殊斯特出版公司;法国的阿歇特(Hachette Filipacchi)集团收购了奥瑞翁(Orion)出版集团70%的股份。通过收购,贝塔斯曼集团将形成一个世界上最大的一般英语图书的出版机构,垄断美国的一般性图书的20%多的市场。派尔森集团麾下已有出版中小学教材和英文工具书的爱迪生·维斯理·郎文集团和出版高等教育图书的西蒙·殊斯特出版公司,形成了从小学到大学教材的出版营销垄断体系。目前,美国的图书市场有50%左右的份额被国外出版集团所垄断。

我国虽然自90年代初开始尝试建立出版发行集团,经过几年的发展,有一定的收效。特别是今年7月成立的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,其“多元化、多功能、高效益、超大型”的特色为中国出版界增色不少,成为与上海世纪出版集团、广东出版集团并驾齐驱驶向21世纪的出版大船。但是,我国的地方出版发行集团在运作机制方面仍存在问题。

首先是集团所属的出版社的经营机制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。从当代文化产业观点来看,地方一些出版发行集团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化产业集团。集团下属的各个出版社的管理模式、图书的策划、组织、产出、营销及资金运作基本上处于一种自发的原始的状态,连图书的策划组织、宣传推广、销售都没有形成系统的统一运作体系,根本不适应现代文化市场的要求。

其次是集团内的运作机制很不完善,形不成发展的合力。目前,我国地方出版发行集团已有十几家,这些集团具有很强的地域性,其功能更多的是行政和人事方面的管理,而缺乏出版业务和资本运作的强大调控力,其运作机制仍与国际现代文化产业集团有较大的差距。如财务大多没有统一,利润由各部门单独支配,资产的重组和统一调控,基本没有实现。

出版发行集团业务的单一化,也制约了出版业的发展。目前,国际出版业的特点是市场垄断化、组织形式集团化、业务发展多元化。地方的出版发行集团,业务大多局限于图书、杂志业务的运作方面,对报纸、电视、广播等传媒业大多没有涉足,其他产业几乎未涉猎,经营业务单一,形不成各类业务互相支持的良性发展局面。

我国地方出版发行集团在运作机制方面必须做出大的改革,彻底进行业务重组,统一财务和资金结算,利润归集团统一支配,在集团与下属企业之间实行业务决策发展方向、资本运营重大决策的集权和具体经营的分权制和自负盈亏制度。此外,建立集团内部的员工职业培训体制也很重要。目前,江西等省已在进行建立集团员工职业培训尝试,但邀请集团外专家加盟参与集团运营和决策的省市却不多。还应建立经营决策的合议制度和经营运作过程的联合协作制度。在出版社内部,经营决策必须经过有关人员的合议之后,由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;而在具体运营的过程中,必须由有关负责人组织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互相协作,完成每个具体项目,以便增强决策的科学性、具体运营的市场针对性。

我国的地方出版发行集团已呈现出良好的态势,如果抓紧时机设法解决上述问题,其发展前景之广大是不言而明的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